全景攝像機顧名思義是可以獨立實現大范圍無死角監控的攝像機,其概念與初級成品誕生已久,但成熟商用產品直到08年才正式出現。又因為目前國內安防方面的標準大多圍繞模擬與網絡展開,故此對于全景攝像機還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定義,使得在具體到某些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認同度方面的問題。
總的說來,當下主流全景攝像機采用吊裝與壁裝方式可分別達到360°與180°的監控效果,而某些只有120°到130°視場角的攝像機,因為能達到客戶對一個較為開闊面積的監控訴求,亦可被稱為全景攝像機(廣角全景攝像機)。
全景攝像機可分為兩種,其一是由單傳感器配套特殊的超廣角魚眼鏡頭,并依賴圖像校正技術還原圖像的魚眼全景攝像機。出色的性價比令此類產品占據市場主流份額,但魚眼鏡頭的特殊性會造成對傳感器像素的必然浪費,并且其畫面邊緣畸變部分難以達到高清晰度,亦即限制了監控范圍內的清晰度覆蓋面積;另一種產品由多個傳感器配合特制鏡頭組合實現全景功能,這類多鏡頭拼接全景攝像機因為各個傳感器得到的都是常規矩形圖像,故而不需要進行矯正操作,但相應的需要另一套可實現畫面無縫拼接的算法軟件,并且其對整套方案需求較高,亦即對鏡頭視場角與安裝位置的設定都有嚴格要求。又因為硬件上采用多鏡頭多傳感器,故此類產品難以進行成本控制,售價普遍高于魚眼全景攝像機。
魚眼全景攝像機的架構并不復雜,只涉及到魚眼鏡頭與圖像矯正軟件。其中魚眼鏡頭因為其前端如魚眼般鼓起得名,應用于全景攝像機的魚眼鏡頭焦距必須在2mm以下,目前市場上此類鏡頭產品相對而言已較為成熟。而魚眼全景攝像機之所以成為高端技術產品,在于原始畸變餅圖處理的難度,以及如何更好為后端監控人員提供人性化服務,亦即圖像矯正與虛擬ptz這兩個核心技術的實現,由上文也可看出正是這兩大技術決定著魚眼全景攝像機的發展等級。
具體說來,只要有魚眼鏡頭就能在后臺得到全景圖片,但此原始圖像為畸變的圓形餅圖,不符合人眼正常的觀察習慣,必須經過矯正以實現最終的兩分屏或四分屏的監控需求。虛擬PTZ技術則給了用戶猶如快球的監控體驗——在沒有機械部件的前提下實現對觀察范圍內任意監控點的重點觀測、圖像旋轉及放大等功能。
東莞邁視電子盧珊整理